文天祥是南宋朝代。他本名为云孙,家住在江西庐陵,是南宋末期官员、抗元人物,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相信大家都背过文天祥所写的《过零丁洋》,其中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,这也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。
文天祥简介
文天祥是南宋末期人。文天祥(1236年6月6日-1283年1月9日),南宋末期官员、南宋末年政治家、文学家,抗元名臣,民族英雄、抗元人物。南宋末期吉州庐陵富川(今江西吉安县)人,汉族江右民系,初名云孙,字天祥。选中贡士后,换以天祥为名,改字履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在殿试中被宋理宗拔为第一后(状元),后再改字宋瑞,后因住过文山,而号文山。在宋朝最后被封为信国公。一度掌理军器监,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,讥讽权相(xiànɡ)贾似道而遭到贬斥,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。
德祐元年,元军南下攻宋,文天祥散尽家财,招募士卒,被任命为浙西、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。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奉命与元军议和,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,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。赵昰称帝后,文天祥因建策不被采纳而赴南剑州聚兵抗元。终因势孤力单被击败,在五坡岭被俘。被囚达三年之久,屡经威逼利诱,仍誓死不屈,不久后从容就义,终年四十七岁。
宋亡后,被俘到大都(今北京),忽必烈对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条件,希望文天祥考虑,文天祥却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。最终,文天祥选择处死,与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并称“宋末三杰”。又与谢枋得、袁继咸等人并称“江右三山”。明景泰七年,追谥忠烈(一称文正)。
为了纪念文天祥,在北京文天祥曾被关押的地方,成立了文丞相祠,后成立文天祥纪念馆。明朝正德年间在文天祥被俘虏的五坡岭建立“方饭亭”纪念。在浙江省温州市江心屿上建有文信国公祠。
在台湾的太鲁阁国家公园境内因中部横贯公路开发,于塔比多社的佐久间神社旧址兴建文天祥纪念公园,并改称天祥。在大沙溪原名深水温泉,则取其号改称文山温泉。花莲县秀林乡天祥路、台中市北区与北屯区交界处的天祥街、台北市中山区亦有道路以天祥为名。
台湾新北市双溪区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杰的“三忠庙”。兴建于同治7年(1868年),是双溪居民的信仰中心。
而香港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乡文氏族人(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),源自江西吉安,他们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,于宋末避元兵祸入居东莞,故此文族子弟(包括文禄星、文寿强、文洪磋、文肇伟等人在内),在分别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兴建文天祥纪念公园及文山公园,并文天祥像及《正气歌》的碑刻。
深圳大学校区南面的两大湖泊被命名为“文山湖”(东北泊为“上文山湖”,西南泊为“下文山湖”)。深圳南山区南头城亦有信国公文天祥祠。
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域建立纪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“宋大元帅墓园”。潮阳区谷饶镇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文天祥的传说。相传南宋末年,元兵入侵。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整军图谋复国,征战中于海丰县被俘。而都统陈懿勾结叛将张弘范,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。由于双方兵力悬殊,宋军大都战死于此。
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阵亡将士为“元帅”,钦定贵山都赤寮(谷饶旧称)等毗邻抗元战场的村庄定期祭祀当年牺牲的将士,谷饶等地才开始了祭社。民间修葺宋末殉国将士之孤冢,称为“宋大元帅之墓”,各乡各族分期依时拜祭。据查,谷饶以及周围邻乡共有宋墓九处。谷饶祭社历来隆重,在海外也有影响力。每逢祭社,各村都披红挂绿,村民们穿街走巷进行民间艺术巡演。海外游子也纷纷回乡参加。
严正申明:未经授权,转载请注明本站出处链接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,近日有不法分子严重侵犯本站权益,已走法律程序!

点击排行
- 2 排行
- 3 排行
- 4 排行
- 5 排行
- 6 排行
- 7 排行
- 8 排行
- 9 排行
- 10 排行